您现在的位置: 国际航班查询网 > 国际航班常识 > 机场常识 > 支线机场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
飞瀛商旅国际机票

支线机场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

  十二五期间,我国将航空业视作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,并着力完善航空基础设施建设,大力新建、扩建、改建机场,并将建设重点放在支线机场。然而,在大规模的建设中,有关机场如何布局、设计规模、功能定位等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。

  一是合理的建设规模。支线机场的建设,应结合国情,制定本国化的机场分类方法和建设标准,在明确功能和保障能力要求的前提下,在配置上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,避免出现超越本地需求和财力的机场建设。安徽阜阳当年投资3.3亿多元修建标准为4C的阜阳机场,无论是从当初的6000多人的吞吐量,到期间的停停飞飞,还是现在的13万的吞吐量,带给机场的只有亏损。其中还有最为典型的珠海三灶机场。2011年虽然完成旅客吞吐量179.9万人次,在全国175个机场吞吐量排名中达到了第45名。但根据其设计标准,综合使用率尚未达到10%。现在,地方政府投资修建机场的热情依然高涨,越来越多的城市“跟风”建机场。在机场建设规模上,一味的求大求全,用以提升城市的美誉度,当成对外招商引资的广告牌。相对民航来说,长途大巴的价格低廉,高铁的省时,相对减弱了民航的竞争优势。特别是在支线机场,由于航线较少,旅客选择受限,加之受票价及地面交通日益便捷的冲击,真正留给支线机场的发展空间已相当有限。因此,各地在修建机场时,应适当控制其规模,力争在机场远期社会效益与近期经济效益,经济实力与机场规模,寻找到一个平衡点,才能让建成后的支线机场步入正常运营的轨道。

  二是合理的机场布局。截止2011年,我国共有机场182个,大约每万平方公里1.85个。而美国现有各类机场19000个,机场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8.4个。仅从数字来看,无论是在总量上,还是在机场密度上,我国民航运输机场的数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,还有较大的差距。为此,国务院于2006年出台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》,计划到2020年,我国民航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244个,增加近百个支线机场。然而,如果仅仅是将美国的情形照搬到中国,用以指导中国今后10年乃至20年的民航机场建设的规划,那也是不切实际的。首先,航空运输主要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。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,人均收入剔除汇率因素还不足发达国家美国的五分之一。在中国,机票价格相对于国民消费水平仍然偏高,航空消费仍未普及,还属高端消费。其次,美国地域广阔,大城市和人口多集中在东北部和西部。东西部之间的人员和物质交流,为其航空运输创造了巨大需求。再次,还有管理体制的差异,由于中国空域管理改革进度缓慢,民航空域资源紧张局面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,又进一步压缩了支线机场生存发展空间。因此,在“十二五”期间,建如此多的小型机场,有无必要?目前全国约有330多个地州市,按照机场建设规划,力争每个地州市都有机场,从机场分布的面积密度指标上,看似达到了机场分布的平衡性。但如果将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、人口分布密度等重要因素考虑其中,就无须仅仅为了达到数量上的平衡而修建数量众多的机场。因为过多的支线机场一旦投入使用,势必加剧空域资源紧张局面,同时还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。为避免在机场建设上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,可以按照一定比例,在考虑高铁、高速等立体交通体系布局的同时,对各个区域修建机场数量进行控制。东部地区建议以100公里为半径范围建一个机场比较合适,中部地区23个地州市共建一个机场,西部人口较稀少区域34个地州市共建一个机场。在同一区域内有便捷的地面交通方式相连,且在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内的不同地州市可以共用一个机场。比如已启用的江苏泰州扬州机场,正在筹划建设中的铜仁凤凰机场等。通过合用机场,提高了机场的利用率,极大的延伸了航空服务范围。

三是合理的机场定位。首先,在国家层面上,要真正明确机场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。公共基础设施不等于公益性设施,是鼓励机场在明确公共基础设施定位、为公众提供基础航空运输服务的基础上,通过经营管理获得收益,实现赢利。对于各地管理支线机场的政府管理机构而言,由于认识上的差异,短时间难以实现支线机场的公益性职能复位。对机场的管理考核,仍沿用对企业的管理方式,侧重于企业效益的监督考核。如果只强调支线机场的收益性,政府不予扶持,很多支线机场将难以生存和发展。支线机场大多存在环境复杂,客源不稳定,航线收益较差等不利因素,航空公司基本无意愿主动开通航线。为了吸引航空公司前来开设航线,中小机场的普遍做法是给航空公司补贴,而这笔钱的最终买单者是当地政府。以徐州观音机场为例,政府每年给予航线的补贴都在数千万元。据了解,赣州每年对支线机场的投入也达6000多万,并与华夏航空合作。因此,支线机场要摆脱困境,地方政府就必须强化其公益性定位,给予支线机场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,吸引一家或几家航空公司扎扎实实投入运力。保证一定的运力密度和航线网络,才能有持续的客源,支线机场才有望走出亏损;其次,在同一区域内,各支线机场从功能划分上也应有明确的定位。现阶段,由于机场数量的大幅增加,为了追求旅客吞吐量过百万人次,以扩大知名度,用以招商引资。导致了机场间航线资源的争夺不断升温,个别区域还出现了竞争过度,争相花大价钱争夺客源市场。相邻机场之间由于缺乏协调与组织,未能实行错位竞争,导致为争抢航空公司而不断加码补贴额度,使得航空公司赢得了绝对的话语权。这样一来,机场在与航空公司的谈判中显得更加被动。因此,只有实现支线机场之间的错位竞争或整合,明确每个支线机场战略侧重点,才能实现区域内机场的互补共赢。